「靈修嗎哪 Day0009」

嗎哪出處:於是摩西、亞倫離開法老出去。摩西為擾害法老的青蛙呼求(Cried to the Lord)耶和華。耶和華就照摩西的話行。(出8:12-13a)

引言

《出埃及記》八章12節記載:「摩西離開法老出去,呼求耶和華。」這裡「呼求—— 哭求、呼喊」一詞(希伯文 צעק / tsaaq),其希伯來文原意蘊含「呼喊求助、上訴,大聲疾呼」之意。此詞用於禱告者深陷危險與困難時,呼喊哭求的禱告。

今日嗎哪「哭求、呼喊」:צעק / tsa’aq

嗎哪出處:於是摩西、亞倫離開法老出去。摩西為擾害法老的青蛙呼求(Cried to the Lord)耶和華。耶和華就照摩西的話行。(出8:12-13a)

覆述與理解】本節經文承接法老在蛙災中的請求(出8:8)。摩西面對法老看似誠懇卻暗藏試探的態度,並未當場質疑或爭辯,而是選擇「離開法老出去」,獨自向神傾心吐意。尤金·卡彭特指出:「摩西作為中保的角色在此達到高峰——他為逼迫者代求,而神照著他的話成就。」(《出埃及記注釋》)這顯示神看重祂僕人的代求,過於法老表面的承諾。

【洞察與思考】

這簡短的一節經文,蘊含著代求者深刻的屬靈功課。摩西在此展現了跨越個人情緒、單單仰望神的代求者典範。

  • 在這節關於摩西禱告的簡短記載中,英文譯本cried out 一詞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見摩西內心世界的窗口。這位被描述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的領袖,在看似冷靜的外表下,蘊藏著對神、對使命、對百姓熾熱的情感。
  • 整體觀察8-12節關于「摩西代禱」的經文,是否讓你產生一種「值得玩味」的畫面?摩西剛在法老面前保持威嚴,轉身卻向神傾瀉情感。但這種「雙重真實」正是成熟屬靈生命的標誌:對外忠貞執行托付,對內坦然流露脆弱。我們自然連結到希伯來書說基督“大聲哀哭,流淚禱告”——真情充沛的禱告反而蒙神垂聽。
  • 尤·卡索托指出:「此時,摩西處在極大張力與危險之中」,試想如果神未回應摩西的禱告,會有怎樣的結局?事實上,做為讀者,我們很難完全理解到摩西此時所面對的重擔:
    • 僕人的心腸:面對百姓的埋怨與法老的剛硬,這位忠心的僕人承受著雙重的壓力;
    • 中保的痛楚:站在神與人的中間,體會著神的心意與人的悖逆之間的張力;
    • 使命的重擔:肩負著帶領數百萬人的責任,常感勢微、力不能勝。
  • 摩西選擇「離開法老」才求告,這正顯示出:與神獨處是有效禱告的關鍵,真正的禱告需要從世界的攪擾中分別出來。
  • 這節經文透過「求告—應允」的模式,揭示耶和華是「聽禱告的主」(詩65:2)。13節「耶和華照摩西的話行」,準確清晰地強調了:耶和華回應禱告是尊榮祂的僕人摩西,而非認同法老的條件!
【應用與實踐】
  1. 操練分別為聖的禱告:學習摩西「離開法老出去」的智慧,每天設定專屬與神獨處的時空。在代求前先安靜心靈,從世事攪擾中歸回內室(太6:6),或者置身曠野。
  2. 操練充滿情感的禱告:摩西的”呼求”遠非機械式的禱告,而是充滿情感張力的傾訴。這種情感的表達並非信心的軟弱,反而彰顯了真實信仰的生命力。正如詩篇中大衛的哀歌,或是耶穌在拉撒路墓前的悲嘆,情感的表達是神人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操練跨越情緒的情感:做為讀者我們可以留到,摩西禱告時豐富的情感從未越過信心的界限,這種健康的情感界線體現在三個維度上:
    • 定向的情感:他的呼求始終指向耶和華,而非在人群中發洩情緒;
    • 順服的情感:即使在情感澎湃時,仍說:”任憑你吧”(出8:9),將主權交還神;
    • 轉化的情感:個人的感受最終轉化為代求的動力,為法老、為百姓懇求。
    • 凝練】這種在情感中持守聖潔的榜樣,正是”人在信心中經歷神”的完美寫照。他的呼求不是失控的宣洩,而是信靠的吶喊;不是信心的缺失,而是信心的實踐。
結語

摩西的”呼求”向我們展示:真正的屬靈偉人不是沒有情感的聖人,而是在情感風暴中仍緊緊抓住神的凡人。他的忠貞不是在平靜中培養的品格,而是在內心的掙扎與順服的交織中焠鍊出來的生命特質。

當我們面對環境的挑戰、個人的困境時,願我們都能像摩西一樣,既敢於向神傾心吐意,又能在情感的波濤中堅守對神的忠貞。因為知道,那位”體恤我們軟弱”的大祭司(來4:15),正悅納每一個帶著真情來到他面前的靈魂。

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

Andy 25-11

歡迎通過電子郵件交流:dduck419@hotmail.com

參考書目

Eugene Carpenter. Exodus. Evangelical Exegetical Commentary.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6.

R. Alan Cole. Exodu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73.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