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加減之抄寫經典

今年初(2025年1月4日),受一場主題展覽的啓發,並蒙一位尊敬的故人「勉勵」,我為自己“五十”之後的餘生(無論長短)增添了“滋養心靈,抄寫經典”這一項志業。經過近八個月的努力,第一部經典抄寫“作品”——《聖經·詩篇》即將完成,其中的喜悅與慰藉,溢於言表。

滋潤心靈、抄寫經典

說實話,“五十之年”對我而言,確實帶著幾分“鴻門宴”般的意味——滿懷期待地步入,卻猝不及防地陷入未曾預料的歷史變局與人心險惡之中。三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以及隨之而來兩年職場中的明槍暗箭,實在令我這個“現實的樂觀主義者”心灰意冷、倦怠不堪。所幸,在這長達五年的“至暗時刻”,始終有信仰、家人至親和摯友的堅定支持與承托。時至今日,正如前文《五十加減》所言:“人生的幽暗未能吞噬他,反成靈魂冶煉的熔爐,於絕境中熔鑄出超越塵世困厄的光芒”。落筆行文之際,雖不敢說完美焠鍊出了什麼“光芒”,但確實如置身隧道,漸漸看見出口的光亮。

今年初(2025年1月4日),受一場主題展覽的啓發,並蒙一位尊敬的故人「勉勵」,我為自己“五十”之後的餘生(無論長短)增添了“滋養心靈,抄寫經典”這一項志業。經過近八個月的努力,第一部經典抄寫“作品”——《聖經·詩篇》即將完成,其中的喜悅與慰藉,溢於言表。

李根源與《印泉照古》

在此,願將前述展覽與這位故人介紹給大家,以作紀念。以下文字摘自展覽官方介紹:

“願餘生住姑蘇,吾友風華無雙,在此長居。”

自古以來,蘇州以山水秀美、地靈人傑而吸引四方來客。明清之際,眾多宦游之士選擇寓居於此;及至清末民初,雖國事動蕩、革命浪潮洶湧,姑蘇仍被世人視為理想的棲居之地——李根源先生便是在此時定居蘇州。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雪生,別署曲石,雲南騰衝人。早年留學日本,投身革命,加入同盟會。歷任陝西省長、粵滇軍總司令、農商總長兼署國務總理,軍界政壇聲名顯赫,後急流勇退,隱居蘇州。1921年因奉母至蘇定居,至1937年因避日軍侵擾離蘇,寓居凡十六載。其間李根源擔任吳中保墓會會長、《吳縣誌》總纂之一。為刊刻典籍,以封門故居為基地,輯印出版《曲石叢書》。國難之際,更募資勞軍,親赴其修築的英雄冢,縞素祭奠抗日陣亡將士。李根源亦在小王山為母營建墓園,並延請名流題詠刻於山崖,形成摩崖石刻群。寓蘇十餘年,吳地風物深刻影響著先生,乃至離蘇後仍頻入夢寐。1950年重訪蘇州時,曾賦詩追憶往昔與故交。其畢生所藏書畫、金石等,後皆慷慨捐贈,最終更歸葬蘇州,與吳中山水長伴。

今年春夏之交,蘇州博物館組織志願者團隊循李根源足跡重走吳西訪古路。沿途蚊蛇滋生,足見當年獨行探幽之艱;許多古蹟已湮沒無存,更顯其記載之珍貴;亦有賴其保護之力,部分遺存得以列入文保單位。本次展覽旨在追慕先生德行,彰顯其文脈傳承。

蘇州博物館

2024年11月

後記——抄寫經典的益處

根據相關研究,抄寫經典的益處非常多。經過八個月的親身體驗,我對以下幾點深有體會:

  • 可以提升專注力與心智清晰度:逐字逐句的書寫過程迫使你慢下來,仔細理解每個詞句的含義和結構,有助於理清思路,提升思維的清晰度和條理性。
  • 可以深化理解與內化知識:對於《詩篇》這樣的文本,抄寫能幫助你更深刻地體會其詩歌的韻律之美、情感的豐富層次(如贊美、哀嘆、懺悔、信靠)以及屬靈內涵。
  • 可以增強記憶力:手寫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記憶編碼過程。視覺(看字)、動覺(書寫動作)、觸覺(筆紙接觸)甚至聽覺(默念)的多感官參與,共同作用於大腦,比單純閱讀或打字更能有效地將信息烙印在記憶中。你會更容易記住你抄寫過的經文。
  • 可以促進心靈休養與減壓:抄寫是一種緩慢、重復、有節奏的活動,具有類似默想的效果。它能幫助平息紛亂的思緒,減輕焦慮和壓力,帶來內心的平靜(Shalom)。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抄寫《詩篇》更是與信仰對話、默想真理、親近上帝的過程,是極好的靈性操練,能帶來深層的平安和滋養。那些詩篇作者在痛苦中的呼求、在絕望中的信靠,會慢慢融入你的心靈。
  • 可以提升書寫能力與審美:堅持抄寫能自然而然地改善你的字跡,讓書寫更工整、流暢、賞心悅目。
  • 可以培養耐心與毅力:完成如《詩篇》這樣長篇經典的抄寫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這個過程能很好地磨練耐心、自律和堅持不懈的品格。
  • 可以建立與經典的深度個人連接:親手抄寫賦予了經文一種獨特的個人意義。你投入的時間、專注和情感,讓你與所抄寫的文本建立起一種特殊的、私密的聯繫。
  • 可以為親人後輩留下一份經典傳承與個人財富:這一益處不言自明。我計劃將《詩篇》重抄兩份,一份留給女兒,一份留給兒子。

Andy 25-08

歡迎通過電子郵件交流:dduck419@hotmail.com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