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創世記20:7節,確實是聖經中第一次出現「禱告」(פָּלַל / pā·lāl)這個字的經節。當然,這不是說聖經中有關禱告的記載是從這裡開始。在這段經文之前,聖經中已多次記載了亞伯拉罕與神的對話,其中相當著名的是在創18章中,亞伯拉罕為所多瑪的禱告(實則是為他的侄子羅得一家)。另外,在中文譯本中,富含「禱告」之意的「求告」一字也已多次出現(創12:8,13:4)。翻閱、查考聖經,「求告」一字最早出現在創4:26“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時候,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這裡,「求告」(qara’{kaw-raw})一字所含之意遠超「禱告」,英文譯本多數譯為worship(敬拜)。可以這麼說:創世記4:26記載的人類“求告耶和華的名”,這標誌著人類有意識敬拜的開始。隨後,神更向亞伯拉罕啓示應許,亞伯拉罕則以禱告和築壇獻祭作為信心的回應(創12:8; 13:4; 21:33)。那麼,真誠的禱告、聆聽神的話語、以及生命獻上的順服,正是敬拜的三個核心要素。
今日嗎哪:「禱告」פָּלַל / pā·lāl
嗎哪出處:「亞伯拉罕禱告上帝,上帝就醫好了亞比米勒和他的妻子,並他的眾女僕,她們便能生育。」(創20:17)。
【覆述與理解】這位曾靠自己的聰明,藉著出賣與謊言處理殺身危機恐懼的「老同志」,神卻讓他以「先知禱告」的權柄:得回妻子,更彰顯醫治的能力,並原諒與祝福了亞比米勒一家。
【洞察與思考】
- 一個關於「禱告」的傳統定義是:「把我們的意願獻呈給神,求祂的旨意成全,並奉基督的名,承認我們的罪,認知祂的憐憫而獻上感謝。」(威斯敏斯特信仰問答)
- 毫無疑問:即便是信心先祖,亞伯拉罕在性格、道德、言語上也有他的軟弱;但做為神的先知,在準確傳遞神的信息上,他可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空間。
- 亞伯拉罕在這裡為那曾經「傷害他」、「錯待他」的人禱告,但你可以想像:當亞伯拉罕開口禱告,並看到對方被醫治的「結局」時,在他驚嘆於神大能掌權的同時,也當然會深切體會到神對自己過犯的原諒、對自己妻子撒拉的保護、以及對與其應許之約的忠誠。
- 一句「神就醫治好了亞比米勒和他的妻子,並他的眾女僕…」,你不得不讚嘆神公義之後,恩典的浩大。
【應用與實踐】
可曾想過:當做為信徒的我們談論、討論,例如恩典、公義、原諒…這些重量級的救贖類概念時,我們到底處是在一個怎樣的語境與背景中?既然,我們將恩典、公義、原諒歸於「救贖類」概念,那我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必然的真實:在關於救贖,關於恩典、公義與原諒的事上,耶和華才是終極的答案,祂才是當然的主角與主語。
- 我們有多願意為那些「傷害與刺痛」我們的人,向神禱告,為他們向神求醫治與原諒?
- 我們是否在傷痛的經歷中,藉由禱告,「看見」神對我們的保護以及對祂應許的忠誠?
- 我們是否會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是否有需要首先與神和好?
- 就自己個人的觀察,不少的信徒非常困難同時體會「恩典與公義」;更不用說延遲的公義,以及公義審判後忠貞不變的愛了。
Andy 25-08
歡迎通過email交流:dduck419@hotmail.com
参考书目
福音証主協會(香港)。《証主聖經百科全書》。(中國基督教協會、光碟版)。
Derek Kidner. Genesi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67), 148–149.
格林柯瑞德。《救贖論》。達拉斯神學院。達拉斯。2023年。
德瑪特斯特。《救贖論》。達拉斯神學院。達拉斯。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