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哭吧不是罪!
多年前,劉德華的經典歌曲《男人哭吧不是罪》,通過直白有力的歌詞和飽含情感的演藝,引起了超越男性群體範圍,頗具有社會性的共鳴與反響。究其緣由,大體是和男性的情感壓抑與傳統文化枷鎖相關。一方面,「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流血不流淚」、「男人穩如泰山不動情」的文化鎧甲,儼然已經成了男人勇敢、成熟、強大與掌握一切的代名詞;另一方面,情感的孤獨、情緒的壓抑,與身分認同的扭曲,加重了男人的心裡危機——2022年《柳葉刀》研究顯示,全球男性抑鬱症就診率僅為女性的1/3,但自殺成功率高出2倍,印證了情感壓抑的致命後果。無論你是否有信仰,你都可以嘗試回答一下 —— 你上一次流淚是什麼時候?你又如何看待「男人的眼淚」呢?聖經中,哭泣的男人可不少,咱們就先從「公認的那個」愛哭的男人開始吧!
有關耶利米書與耶利米
耶利米這個字有「耶和華所建立」、「耶和華所高舉」及「耶和華所拆毀」等意思。沒有證據說明耶利米在耶路撒冷擔任過祭司之職,但他出生於利未家族這一點是確定的。耶利米的父親希勒家是利未譜系的成員,而耶利米所居住的村莊亞拿突,正是約書亞分給祭司亞倫後裔的眾城之一(書21:15-19)。
按照耶利米自己的描述,他的事奉是從猶大王約西亞13年(前627)開始的,其後經過猶大王朝的最後四王: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一直延伸到耶路撒冷居民被擄(前586年)。傳統上認為,他的事奉在耶城陷落之後還在延展,一直到他被百姓挾持到埃及時(約主前582年)。
耶利米是在猶大歷史的最後五十年做先知的,從書中的記載中讀者可以深深地體會到猶大國正不可避免地滑向滅亡的黑暗。期間雖有約西亞王最後一次屬靈更新的努力,但那也只是猶大終極黑暗前的最後餘暉。國際局勢的急劇變化加之猶大最後諸王的不當應對、無能愚笨以及靈性的潰退,最終注定了猶大國的覆滅。
翻開耶利米書,讀者見到耶利米以神的話語揭露猶大的黑暗面,「神審判到來」的主題貫穿全書。同時在這卷文學形式豐富, 結構複雜交錯 ,有濃厚個人意識,自傳性質清晰的書卷中,耶利米以身歷其境的經歷,親身的感受向讀者呈現了一個有血有肉,性格豐富的先知生命。
哭泣先知耶利米的畫像
一、行走在黑暗與罪惡中的「宣講祭司」
一般認為,當神的呼召臨到耶利米的時候,他的回應似乎透露著他在意願上的勉強?對自我能力的些許懷疑?又或者,他真的認為「說」不是他的工作?(耶1:6)。耶和華的回應是一個否定的陳述(不要),接下來祂沒有糾纏在否定的理由上,卻為耶利米指明「新的」方向 ——「去(go)神差遣他去之地,說(say)神吩咐他所說之話」。有鑑於耶利米的家族傳統(祭司之家),而他自稱年幼,之後又被神禁止結婚(16:1-4),那麼耶利米被呼召做先知時很可能不到20歲,這個年齡還沒有到任職辦理會幕事情的時間(民8:23-25),但耶利米很有可能已經在準備做祭司事奉了,而神給了他一個全新的職分。祭司在聖殿(會幕)中服侍神,為前來的百姓獻祭贖罪,有清晰的服侍規範與行為程序,他們被百姓尊重,並接受供給,處在安全與足夠的環境中。現在神呼召年輕的耶利米走出固定、安全、程序化的事奉生活,放膽向猶大各地,以致列國、列邦傳遞審判與重建的信息(1:10)。
耶利米宣講的信息顯示出他對摩西西奈之約(申28:15-68)的理解:悖逆聖約會招致審判,但即便如此神的恩典仍然可以救贖和恢復懺悔的百姓(耶5:18)。 聖殿講章,特別是耶利米在聖殿門口對虛假敬拜的鞭撻(7:1-8:3)直指百姓悖逆的核心 — 進入聖殿的百姓傲慢地認為聖殿是他們保護傘,他們可「自由地行一切可憎的事」(7:9-15);而祭司竟然也無視神藉著盟約賦予他們潔淨與教導的百姓的責任(8:8),支持並延續著在瑪拿西和亞捫統治下氾濫的偶像敬拜。在黑暗與敗壞橫行的年代裡,耶利米的先知工作充分體現著「祭司精神」,他是純正、行走的祭司,忠實地履行祭司使命 — 他宣揚神審判與救贖的信息(耶33:6),熱切地希望猶大及他的百姓與神之間建立與保守那起初建立的永恆契約關係(耶2:1-3)。
二、堅忍不拔的堅毅、誓死盡忠的信實
耶利米第二個打動人心的性格是他那份堅忍不拔的堅毅與誓死盡忠的信實。蒙召的時候,神就開宗明義地讓耶利米知曉,這使命意味著「與全地和猶大的君王、首領、祭司,並地上的眾民反對。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勝你;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1:18-19)。事情的發展正如神對他的示警:亞拿突本鄉的百姓恐嚇他,密謀殺害他(耶11:18-23),幾個世紀後耶穌提到「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路4:24)可能正是將自身的經歷與耶利米的遭遇相連;被親人以奸詐惡待(耶12:6);被祭司首領毆打(耶20:1-2);被祭司、先知與眾民認定該死(耶26:7-9);被便雅憫同族誣陷、毆打與關押(耶37:14-16);經君王默許被關入水牢,幾乎被殺(耶38:4-6)。
這一切的發生正是因為耶利米堅毅勇敢,毫不畏懼地斥責猶大的背道,宣告猶大必臨的審判 —— 他毫不留情地向假先知那些和平、安全、樂觀的說詞發出挑戰,宣告神審判的信息(耶28:15-17);他堅稱猶大因著自身的罪惡,耶路撒冷終必失陷, 因此應該降服巴比倫(耶27:17),避免不必要的血腥。這種論調使他遭鞭打、被監禁、被視爲國家的叛徒、受首領及百姓的藐視,他的信息備受攻擊,生命受到危害 。綜觀耶利米的整個傳道生涯,從傳遞悔改信息的果效上來說,他是一個完全的失敗者 —— 四十年的傳道,沒有人相信他是神的先知,没有接受他的信息(耶23:3)。他受到猶太各階層的威胁、嘲笑和虐待。沒有實質的迴轉,耶路撒冷最终被摧毁,猶大滅國,百姓被擄(耶39:1-11)。儘管受到如此多的磨難,耶利米始終堅信他的信息出自神,被神護佑,神與他的同在(耶20:11)。
三、哭泣的先知,忠貞的愛
討論耶利米的時候,都會提及他的眼淚。實際上,這也是介紹耶利米的另一種方式 —— 「將他視為先知中最具“人性”的一位」。可以這麼說,關於耶利米的內心生活,我們絕對比其他的先知了解的更多。儘管這個“最具人性”的先知,經常被稱為哭泣的先知,但他的眼淚不應該被解釋為內心軟弱的證據,而是他愛神、愛同胞的證據(耶9:1;14:17)。耶利米的內心常常交織著兩種情感,一方面有和神同感的焦急,另一方面是他為同胞心硬悖逆而發出的呼喊與憐憫。耶利米愛神,體貼神的心腸,為祂發言;耶利米愛猶大的百姓,他並不是神的傳聲筒,更不是一個旁觀者,他不在神的審判中,卻沒有置身事外於百姓的困苦與哀嘆。當這兩種情感交織、衝突時,也是耶利米最為迷茫與痛苦的時間(耶4:19;8:21;9:1;15:10;20:14-18)。從他的表達中,有時候我們體會到他似乎在為同胞說話,埋怨神的管教太重了(耶4:10;10:23-25;14:7-9, 19-22);另外一些時候耶利米卻為百姓的悖逆、殘酷與無憐憫而呼喚神實行審判(11:19-20;18:18-21;32:16-23;42:20-22)。
毫無疑問,只有忠貞的愛才能詮釋神的審判與恩慈,才能在失望時帶來希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耶利米體貼神的意思,他透過自己內心的掙扎,完成了一份神愛與審判人的完整信息。有人說:「耶利米對每個將要臨到的刑罰的警告都是浸透在眼淚內,每個請求均是由啜泣而串成」。這總結真是精妙!更為震撼的是,透過耶利米痛苦和眼淚的圖畫,我們看見神怎樣使用一個與他相近的人來表達神在罪人身上忠貞不變的愛。
四、絕境中的理想主義者
既然「神之審判」的信息是整個書卷的主題,而耶利米悔改的呼籲(耶3:6-18;4:1-4)無人理睬,那麼可想而知,耶利米的命運的就是向著死蔭的深谷滑落,一個在有生之年無法轉圜的絕境:
(1)國將不國——猶大將受到圍困(耶4:13-18),耶路撒冷會被圍攻(耶6:1-8),厄運會臨到猶大的百姓(15:1-9),耶路撒冷將會滅亡(耶21:1-10);
(2)關係隔絕——如前文所述,他不得不走入拒絕神、悖逆的百姓中(耶2:20-25;3:19-25;6:9-21;7:29-8:3;17:1-4),與各種充滿敵意的群體勢力周旋(26-29章),整個國度中從君王到首領,從祭司到百姓,從同族到同鄉幾乎都在拒絕他、排斥他、想置他於死地。收容他的基大利(耶40:1-6)也難逃被暗殺的厄運(耶40:13-41:8),諷刺的是,入侵者尼布甲尼撒、尼布撒拉旦還他自由;
(3)孑然一人,孤獨一生——從蒙召成為先知那一刻起,耶利米就孤獨一人,他更被禁止結婚,被耶和華要求過孤獨的生活。這種人生全方面的絕境,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但耶利米卻沒有半步的退卻。在如此的絕境中,耶利米牢牢地把握住與神的交接,書中紀錄下他多次傾心吐意、掙扎求助、信心加添的禱告(耶11:18-20;12:1-6;14:7-9;16:19-21;17:14-18;32:16-35)。
絕境中的耶利米雖然痛苦、掙扎、但他忍耐、信靠,這已是相當的了不起了。誠然神給予耶利米的是毀滅性的事工信息——「爲要施行拔出 、拆毀 、毀壞 、傾覆」(耶1:10a),但這個事工竟然也是建設性的——「又要建立、栽植」(耶1:10b)。這個衝突又和諧的使命就是耶利米在絕望,保有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亮;在舊的衰敗中,洞見新景象的原因。神藉著耶利米的信心,讓他看到更遠將來的景象。新約中有40節經文直接引用耶利米的預言,其中的一半出現在啟示錄,而耶利米最獨特與著名的預言非「新約」(耶31:23-40)莫屬。學者哈里森(R.K. Harrision)總結的好:在耶利米的信息中,他堅持了西奈舊約信息核心(申28,利26),並期待有一天,它将被一種更個性化與神相交的方式所取代。耶利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預見到這一圖畫,並從他的痛苦與絕望的處境中,描繪了後來成為人類最珍貴的祝福的景象。
耶利米是一個絕境中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就是:神始終如一地救贖、愛與栽培祂的選民,並和他們有持久的盟約關係。
五、順服的僕人
實際上耶利米最令人驚訝的,是他與耶穌基督的種種關聯。耶穌曾經從他的門徒那裡了解以色列百姓對他的認識,其中就有人認為他是七個世紀之前偉大先知耶利米的化身(太16:13)。耶利米與耶穌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都為聖城與百姓哀嘆、哭泣(耶9:1,路19:41);對罪的譴責為他們帶來了拒絕與危險,耶穌基督三次預言祂的受難,耶利米也把自己比作待宰的羔羊(耶11:19);耶穌也曾站在聖殿外院如耶利米一樣對作為猶太信仰核心聖殿中的藏污納垢與敗壞公開譴責(太21:13),而祂那個信息竟然就是耶利米聖殿講道中的字句(耶7:11)。即便耶穌在受難時祈禱仇敵得到寬恕(路23:34),耶利米則堅持惡人應受審判(耶12:3,18:23),但毫無疑問他們都站在神與祂的百姓中間,忍受著審判與救贖間的苦楚,他們都與神的百姓共同經歷審判與苦難。我們不得不說,他們在苦難中展現了極大的謙卑,存心順服以致學習了順從(腓2:5-8,來5:7-9)。
從開始那天,神對耶利米事工的評判標尺就是他的順服(1:7-8),神只要求耶利米通過宣告祂的信息來順服他,耶利米不必對百姓的回應負責。但順服的功課依然艱難,耶利米何嘗沒有希望這苦杯離開他的哀求(耶20:9);有的時候站在神與人中間的掙扎,幾乎讓他陷入了「體貼人的意思多過體貼神的意思」的陷阱(耶14:7,10;15:1),而招致神的警戒(耶15:19)。但即便有這些軟弱時刻,耶利米這位有血有肉的先知,神揀選的僕人、受苦的僕人,因著順服,堅持到底,不辱使命,成為信徒永遠的榜樣。
结语
耶利米出生在猶大一個人煙稀少的小鎮、毫無顯赫背景、沒有優異的學經歷、是一個幾乎不為人知的祭司之後,他卻成為猶大國最後五十年風雨飄搖歷史中最重要的先知。耶利米自年幼時期開始,歷經猶大五王,替耶和華發聲近五十年,他的先知宣告內容豐富、直擊人心,經整理記錄下來的內容不僅描繪了當時的歷史,更讓讀者洞悉耶和華在歷史中的掌權,對列國的主宰。
耶利米,這個恢宏時代中的小人物,在人所言,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的事奉是失敗的,他無後無果…然而他雖非擔祭司之職,卻忠心於祭司聖潔中保之份,呼喚百姓與神紀念與保守盟約的關係;他堅毅不拔,各種拒絕、污蔑、身體的傷害,死亡的威脅改變不了他忠心傳講神審判的信息;他對猶大百姓的愛忠貞不二,他為他們流淚,為他們掙扎,為他們痛苦;耶利米是受苦與順服的僕人,在國家與個人的絕境中因洞悉所存的盼望就輕看暫時的苦難,指明「新約」盼望的道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並非耶利米本人成就了這完全的事奉,耶和華親自造就了他、揀選了他、將他分別為聖,並且差派了他(1:4-5);耶和華這位聖潔、公義、信實、具有忠貞之愛的以色列救主,一路與耶利米同在,指引他、安慰他、警戒他、保護他。這位眼淚先知、行走的祭司正是猶大黑暗時代,那燒在祭壇之上的火焰——微小卻閃亮、不熄(耶20:7-9;利6:9)。
應用
討論仍將繼續,先知耶利米帶給我們的啟示與益處也遠遠超越「男人眼淚」的層面。然而,或許這是一個起點,我們可以問:「為什麼眾多聖經中的人物,在那等重壓與艱難中,竟然可以脆弱卻不崩潰,流淚卻不宣洩…」? 略略先給出三點應用建議,無論如何,開始有所不同吧d!
- 建立(每日)朗讀一詩篇1習慣(你完全可以藉助朗讀詩篇——看盡人生百態,體驗到生活的艱難,卻漸漸擁有開啟「出路」的鑰匙)。
- 學習書寫「情緒日誌」,定期進行藝術表達(寫作詩歌/創作音樂)。
- 與親近關係(神、伴侶或朋友)約定「脆弱對話時間」,破除「一切自己扛或等著別人來幫忙」的迷思。
AndyChau 25-07
歡迎通過Email交流、討論:dduck419@hotmail.com
參考書籍
R. K. Harrison. Jeremiah and Lamentation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Vol 21.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73.
F. B. Huey. Jeremiah, Lamentations. Vol 16.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傅理曼著。《舊約先知書導論》。梁潔瓊譯。臺北市:中華福音出版社,1997年。
華活特及蘇克編。《信徒聖經註釋卷二》。黃克強及范約翰譯。香港:角聲出版社,1995年。
范甘麥倫著。《舊約先知書概論》。湯定明及戎翰譯。加州:美國麥種傳道會,2013年。
福音証主協會。《証主聖經百科全書》。香港:中國基督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