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shar”——深相契合的友誼

「朋友乃時常親愛、兄弟為患難而生」(箴17:17)。家人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朋友是我們的選擇,而真弟兄是神為我們選擇的。願你超越自我的眼光,放下自己的好惡與偏見,通過耶和華的眼光,按著祂的心意,靠著祂的靈,照著基督的應許(約15:15-16),那滿有信心、信實無偽、彼此相愛、忠誠正直、以耶和華為證,如約拿單與大衛般的友誼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值得期待的。

和稍有一些屬靈年紀的弟兄姊妹談起友情,不少的時候,你必定驚訝地發現這並非是一個很討好的主題?!需要非常坦承地對大家開放:這麼多年走過來,筆者自己對「友誼」這個字的定義,可是沒有那麼天真、廣闊與充滿詩意。可以這麼說,真弟兄姐妹間的友情是有層次的,三個層次: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與心相契合,這可能與你一直認為的不同。「志同道合」不是友誼的至高境界,它反而是友情的根本與基礎。作為罪人的我們,皆因信稱義得稱為神的兒子(女兒);脫去過往的污穢與不堪,成為有君尊的祭司;離棄拜偶像的小圈子,進入到廣闊與聖潔的國度…那麼每一個真門徒必定是有同一的志向,嚮往在獨一的真道上成長、成聖、得榮耀(志同道合 — 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弟兄姊妹之情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在這個基礎上,神也更有恩慈地加添與祝福我們在某些關係上走得更深、更遠、更銘心刻骨。但只要我們不過分的天真,我們就不會否認情感、意志、心靈上相容與契合的關係是絕對的少數。

一直以來「約拿單與大衛」的關係已被視為弟兄姊妹間友情的至高境界!「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撒上18:1)。你的解讀當然沒有錯,他們之間的友誼是真誠的,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效法與讚美的。不過,假設你願意稍微探索、研究一下,你會發現將他們的「心」聯繫在一起的,可不是緣分、感覺、禮物、愛好…而是 qashar(深相契合)這個字。這個字做動詞,意為「精神上,愛、聯盟或綁在一起」!他們確實結盟了(撒上18:3),但他們究竟在何種意義上「相見恨晚」?又在何種層面上「綁在一起」?請往下閱讀本期文章「約拿單與大衛~忠誠友情的五個特徵」。

序言

當約拿單和大衛在王宮中相遇的時候:大衛來自猶大家,約拿單來自便雅憫支派;大衛是耶西家最小的兒子,約拿單是掃羅的長子;大衛是一個年幼的牧羊人,約拿單已是成名的勇士;大衛照顧羊群,約拿單帶領軍隊;大衛被撒母耳暗暗地膏立為王,約拿單是以色利眾所週知的王位繼承人;大衛往返在牧場與王宮之間,在王宮是為了撫琴安慰掃羅,約拿單就住在王宮內。大衛與約拿單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社會地位、職業走向都大不相同,他們能有怎樣的交集?成為朋友、擁有友誼似乎更是天方夜譚。和所有不可思議的事情一樣,故事還是發生了——他們的友誼只記載在撒母耳記大約十分之一的篇章中,但他們的友誼流傳千古,為眾人所讚賞。本文將從撒母耳記的記述中,從約拿單對待大衛友情的記載中,探索、發覺、歸納出忠實朋友的五個特質。

一、真正的友誼是惺惺相惜,更是信心相吸

「大衛對掃羅說完了話,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撒上18:1a)。聖經中,約拿單是以將軍的身份在戰場出現的(撒上13:2)。軍事上,他是父王掃羅所依仗的,是掃羅的左膀右臂(撒上13:22)。約拿單早在大衛出現前就已成名,是個勇敢,戰功卓著的將領。掃羅作王之後對亞們人打了勝仗(撒上11),但隨後面對難纏、強大的非利士人時(撒上13:5),掃羅表現得恐懼、保留、拖沓、計算實力(撒上13:11-16)。相反,約拿單卻主動、果斷(撒上11:3)。他與拿兵器的少年人「獨闖龍潭」(撒上14:1),在極度危險與劣勢的情況下,手刃20個非利士人(撒上14:14)。隨後,神混亂非利士軍眾,掃羅帶領以色列人得以擊潰強敵,約拿單也因此一戰成名。整個進擊過程中,約拿單表現出訓練有素、勇敢、冷靜、果決的特質,他更有不一般的靈(Spirit)。他稱非利士人為「未受割禮人」(撒上14:6a);他相信「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14:6b);他禱告神的指引「他們若……就是我們的證據」(撒上14:10);他確信神的啟示與參與「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的手裡了」(撒上14:12),他對耶和華的信心與信靠是得勝的關鍵。

根據聖經的敘述,約拿單很有可能在宮中已認識了大衛——那時大衛是掃羅的僕人,一方面撫琴安撫被惡魔擾亂的掃羅,一方面做掃羅拿兵器的人(撒上16:21-23)。但戰場才是他們真正相遇、相識之地——那時約拿單身著鎧甲、有自己的武器;大衛一身牧羊人的裝束,手裡只有甩石的機弦與幾塊石頭。有關他們的畫面一如既往的違和,誰會相信這就是他們友誼開始時刻。面對敵人哥利亞連續四十天的叫戰,以色列人避而不戰,只有驚恐(撒上17:11)。需要留意的是:這次約拿單並沒有出戰,當然也沒有任何一個以色列人請求出戰;而替掃羅拿兵器的大衛,也因家事缺席(撒上17:28)。直到耶西掛念已在陣前的兒子們,要大衛前去送餅,大衛才有機會上了戰場(撒上17:17-22)。

面對哥利亞,大衛有不一樣的靈:「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竟敢向永生神的軍隊罵戰?」(撒上17:26);「耶和華救我脫離獅子與熊的爪,也必救我脫離這非利士人的手。」(撒上17:37);「我來攻擊你,是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今日耶和華必將你交在我手裡」,「又使眾人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17:45-47)。約拿單與大衛面對強敵時的反應,竟如此相似!約拿單眼中這年紀幼小,撫琴的少年人,竟如此強悍——他是擊敗強敵的勇士,引人歡呼的英雄(撒上18:7)。與其說他們的友誼始於英雄惺惺相惜「became one in spirit」,到不如說他們 「in One Spirit」來得更精準 —— 他們對待神的信心,彼此相吸。

二、真正的友誼是彼此切實相愛

「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撒上18:1b)。聖經上四次記載「約拿單愛大衛」(撒上18:1,18:3,19:1,20:17),三段更有「如同愛自己的性命」的描述。對這份愛最準確的解釋,就是基督耶穌教導眾人的至高誡命:「愛神,也要愛人如己」(可12:31)。他們的友誼建基於信心相吸,也實踐在彼此切實相愛上。約拿單將珍貴武器與一身的戎裝都送給了大衛(撒上18:4);他心裡沒有對王位挑戰者的嫉妒,反而滿是喜悅與盼望大衛升高的那一日(撒上23:17);他存心忍耐,忠於友情,忍受父王的猜忌、謾罵與憤怒(撒上20:30);他相信大衛,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大衛的安全(撒上20:33);而大衛在各種艱難、被追殺的危險中,不對約拿單隱瞞他的行蹤,完全信任約拿單,更請求他的幫助,聽取他的諫言(撒上20:1,撒上23:16)。他們在友誼中,滿有忍耐、恩慈;不嫉妒,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他們為朋友捨命,彼此相愛(約15:13,約一3:16)。

三、真正的友誼是忠誠、信實超越生死

「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就與他結盟」(撒上18:3)。約拿單和大衛的友情中,曾三次結盟、立約:第一次, 「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就與他結盟。約拿單從身上脫下外袍,給了大衛,又將戰衣、刀、弓、腰帶都給了他。」(撒上18:3);第二次,「我們二人曾指著耶和華的名起誓說:『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並你我後裔中間為證,直到永遠』如今你平平安安地去吧」(撒上20:42);第三次,「『不要懼怕!我父掃羅的手必不加害於你;你必做以色列的王,我也必做你的宰相。這事我父掃羅知道了。』於事二人在耶和華面前立約」(撒上23:17)。盟約(covenant):「指一個對立約雙方都有法律效力的約定,它通過宣誓或其他莊嚴的方式確認,並且通常對一方或雙方提出要求。盟約在古代的近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使人理解神與祂的百姓的關係,並且神藉著盟約向祂的百姓表達祂的信實。」

約拿單與大衛的盟約極有可能是一份屬於「宗主—屬下」(君王—僕人)條約類的「讓渡之約」。「讓渡之約」:「是由君王所制定,他的臣僕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已經證明了他的忠誠,這個君王想要嘉獎這位忠心的臣僕,於是便賜給他一片領土與僕人去統管,並保證他統治的延續性,甚至延續至他的兒子。而主要的目標是藉著條約的方式來保護這個臣僕的權利。其間,一旦這個臣僕遇到戰爭等的麻煩,君王將會為他防禦,並且捍衛他的權利以保住他的安全。」

上述的歷史背景與依據,為理解約拿單與大衛三次確立盟約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合理解釋的可能:第一次立約時約拿單是王子,大衛是掃羅的僕人,約拿單為君,大衛為臣;第二次情況已有變化,大衛提出先前之約,尋求約拿單的保護(撒上20:8),約拿單依約重申了對大衛的保護與信實(撒上20:12-13a),但也因此時掃羅已被被神所棄的原因(撒上20:13b),約拿單與大衛更新了盟約(撒上20:14-17);第三次,他們的關係(至少是未來的關係)已發生逆轉,大衛將為王,而約拿單將會是大衛的臣僕(撒上23:17)。第三次的立約顯然確認了:大衛對約拿單後人的保護之責。約拿單與大衛生而堅守著對彼此信實的承諾。約拿單戰死後,對待約拿單兒子米非波設,大偉延續、踐行著這份信實、忠誠與慷慨 —— 主動找尋、給回祖產、供給贍養,待米非波設如同自己的子嗣,讓他與王同席(撒下9)。真正的朋友忠誠、信實一生,情誼更跨越生死。

四、真正的友誼,是真、更是正

大衛的詩篇:「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做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人。他不以舌頭讒謗人,不惡待朋友…卻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詩15:1-4)。約拿單與大衛的友情,真誠沒有虛假,正直沒有謊言。他們可以自由立約,贈送禮物;他們可以自由地發牢騷(撒上18:3)、談論危險、擔心、憂慮、未來、生死(撒上20:14-15);他們可以自由地聊到彼此關係的變化(撒上23:17);他們可以自由地請求對方的幫助;他們可以自由的表達情感,他們可以自由地一起哭(撒上20:41);他們有意見的不合,但皆以成就彼此為最真的期待。約拿單死後大衛痛哭惋惜,做詩真誠地表達對約拿單的敬仰與摯愛(撒下1:11,25-26)。真誠與正直是他們友誼的代號。

五、真正的友誼,是在關係中看到神

「掃羅的兒子約拿單起身,往那樹林裡去見大衛,使他依靠上帝得堅固」(撒上23:16)。如果大衛和約拿單的關係真有什麼特別之處的話,約拿單與大衛的最後這一幕,就是所有的答案。這裡也記述了約拿單對大衛最後的話。約拿單是在表述自己的盼望,但他更是在堅固大衛,提醒大衛神對他的應許:大衛已被膏立為王,大衛是神揀選的王!真正的友誼,不是把朋友拉向自己,而是把對方帶向神;真正的友誼不是靠自己的維護,而是有耶和華在中間為證(撒上20:23);真正的友誼不是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而是以耶和華的眼光去收穫合神心意的兄弟(撒上13:14,16:7)。

筆者的話

「朋友乃時常親愛、兄弟為患難而生」(箴17:17)。家人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朋友是我們的選擇,而真弟兄是神為我們選擇的。願你超越自我的眼光,放下自己的好惡與偏見,通過耶和華的眼光,按著祂的心意,靠著祂的靈,照著基督的應許(約15:15-16),那滿有信心信實無偽彼此相愛忠誠正直以耶和華為證,如約拿單與大衛般的友誼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值得期待的。(對於一個獨生子來說,筆者成為門徒後所領受的,其中一份最大的恩惠就是收穫了眾多情真意切的友誼!請持續關注後續相關主題文章。)

   AndyChau 25-06

歡迎通過email交流:dduck419@hotmail.com

參考書籍

Douglas Mangum. “covenant”. Lexham Theological Wordbook. Bellingham: Lexham Press, 2014. Logos Bible Software.

詹姆斯·阿拉曼。〈申命記〉。《舊約歷史》。達拉斯神學院,達拉斯,2021年。

分享到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