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必为后代的人记下,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诗篇102:18)
“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他出现确如晨光;他必临到我们像甘雨,像滋润田地的春雨。”(何西阿书 6:3)
多年来,我始终秉持着书写的初心:记录生命,日日执笔。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记忆力,那些珍贵的时刻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书写不仅帮助我们加深自我认知,更让我们得以认识那位超越我们的上帝。我们未必真正了解自己,而心灵写作正是认识自我最直接、最真诚的途径。
有人说:“你的笔是收着的!”探索他人对作品的感受是一种收获,而书写过程本身就是另一种馈赠。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与更高的呼召建立更深的连接。
十年前,我偶然参加了一个名为《心灵写作》的线上短期课程。虽然未能完成全部课程,但仅仅几堂课就让我深受触动。如今翻阅当年的笔记,那份感动依然鲜活如初:
什么是心灵写作?它召唤我们回归内心的真实表达。不同于以成就为目标的写作,心灵写作让文字回归本质——勇敢下笔,真诚表达。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和生命轨迹,将它们诉诸笔端,就是写作的真谛。
每个人都可以在世间留下印记。写作不必追求“高大上”,它可以为我们的生命服务,为珍视的人服务。很多时候,我们提笔忘言,是因为手、脑、心之间尚未建立连接。那些灵光乍现的时刻,必然源于平日的积累。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现在开始写。写得越多,思如泉涌的时刻自然越多;写得越少,越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困境。
当我们为他人写作,按照既定主题书写不熟悉的内容时,写作确实艰难。但心灵写作是属于自己的表达。随着持续书写,你会渐渐乐在其中,因为这是为自己而写。我们有多少文字是真正为自己而写的?发表作品往往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心灵写作让我们将目光回归自身——你就是自己最忠实的读者!
在书写中调和与世界的关系。真正影响我们幸福感的人并不多,往往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写作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关乎自己,关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在书写的过程中,思考自然流淌。再华丽的辞藻都只是点缀,若缺乏真心,便只是模仿。唯有发自内心的文字,那些记录真实生活的片段,才是无价的珍宝。
上个月,ajfaith网站迎来了第100篇发文。友人们纷纷称赞我们高产、高效、高质,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每一篇文章都经历了在神手中反复打磨的过程。这些文字承载的不仅是思想的表达,更是从心底满溢而出的恩典与福分——正如经上所记:“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诗篇65:11)
我深知自己继续执笔的动力所在:渴望为后代留下更多”神迹”的见证,记录上帝在我生命中走过的每一个足迹,成就的每一件大事。这些文字,既是我心灵的慰藉,更是一份珍贵的属灵传承。愿我的子孙后代能通过这些真诚的记录,更深地认识这位垂听祷告的上帝,并向他献上由衷的颂赞。
Jenny 25-11
我的笔名叫柠檬片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的一个小康之家,上有姐姐和哥哥。由于家境不算富裕,母亲原本不打算再要孩子。但听说怀的是个女孩后——父亲特别喜爱女孩——二话不说就把我留了下来。出生时,他们请来算命先生为我取名,根据笔画算出大吉大利,还有个闽南语谐音,寓意“你都赚”。
这个名字却给我带来不少困扰。最后一个字是个生僻的古字,很少有人认识。开学第一天,我总会被点名上台,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名字。最难忘的是小学一年级时,老师让我在黑板上写下大名并标注注音。这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难如登天——我们家采取“放养”式教育,我哪会写那些复杂的注音符号(多么希望当时就有汉语拼音啊!)。那天,小小的我站在讲台上,经历了学生时代最无助的一刻。
不用说,每次办理证件手续,我都得花额外时间解释名字的读法,经历各种读错、写错的尴尬。父母因工作原因在我年幼时去了南非,次年14岁的我也随之前往,一住就是九年。在英语国家,我终于不用再向别人解释我的中文名怎么读。当英文老师问我叫什么英文名时,我摇摇头耸耸肩表示没有,她脱口而出:“就叫Jenny怎么样?”从此,这个平凡又亲切的名字就跟随着我——连一岁多的小孩都能叫出来的名字,让我彻底解放了!
随着网络普及,几年前我和先生开始写家庭博客,记录我们的爱情故事和孩子们的趣事。在为博客取名时,我们把自己所有的小名、绰号、昵称都想了一遍。突然想起小学时一位男同学给我取的绰号“柠檬片”——其实是将我的大名“林容瑱”快速连读的谐音。这个绰号听起来毫不别扭,反而给人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
曾听过一句话:“生活给你一个柠檬,你就把它做成柠檬水。”这是一种化消极为积极的能力。无论生活多么酸涩,我都要学会发现其中的美好。从此,“柠檬片”成了我的笔名。愿通过书写,记录下自己和身边人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
2015-11-10 <心灵写作>课堂作业:名字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