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我安静腼腆,常常挂着鼻涕和泪水,是个敏感细腻的孩子。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渴望陪伴,喜欢召集伙伴们相聚欢笑。然而在热闹背后,我始终找不到一个能真正走进灵魂深处的知己。虽然身边从不缺少朋友,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那个最真实的我,似乎从未被真正理解。或许是我太过谨慎,不确定别人是否愿意倾听,于是渐渐习惯了做一个安静的聆听者,将太多心声默默收藏。
从孩提时代起,日记就成了我最忠实的伙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娴熟的技巧,只是单纯地想要表达。那些不确定是否有人愿意倾听的心事,落在纸面上便获得了最安全的归宿,让我得以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多年前,一位姐妹突然称赞我的文字,说我的写作既高效又动人,字里行间透着孩子般的真挚。我笑着告诉她,我的中文水平其实停留在初中阶段,十四岁后就再未接受过系统的中文教育。正因如此,我的文字只能跟随内心的节奏,必须是真情流露、由心而发,才能顺畅地流淌出来。对我来说,书写更像是一场自我安顿的仪式,让纷乱的思绪和情感都能找到妥帖的归处。
文字语言是如此充满魅力。我自认为不擅长说故事,但我喜欢与人交谈,更喜欢聆听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每个人的经历都像一座宝藏,值得细细发掘。
这让我想起丈夫这学期的一门课程作业——要用十岁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圣洁”的含义,且不能使用任何神学术语。这个任务听起来颇具挑战,毕竟即便是成年人,要把”圣洁”这个概念说清楚都不容易,何况要讲给孩子听。当他与我和儿子分享他的创作时,我不禁感到惊喜——那篇文字生动有趣,若是配上插图,完全可以成为一本吸引孩子的绘本。(详见:安迪叔叔给Matt讲故事 之一)
这让我联想到耶稣对门徒说过的话: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马太福音 18:1-5)
我想,耶稣之所以特别强调要回归孩子的样式,是因为神看重的是我们对神话语的那份单纯、信赖与谦卑。当初和丈夫创建AJFaith网站时,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纯真、纯厚、纯全”的心愿,希望用最本真的文字传递信仰,让神的话语以最纯粹的方式触动心灵,无需过多修饰与包装。
文字始终是我信仰生命的必需品,更是推动我活出真实自由生命的有力引擎。
愿上帝继续眷顾这群怀揣梦想的同路人,启迪更多有故事的人,用文字传递祂美好的见证。
Jenny 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