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有这么多见证人,像云彩一样围绕着我们,就应当排除一切妨碍我们的重担和缠绕我们的罪,坚忍地奔跑摆在我们面前的路程。”(希伯来书 12:1 现代译本)
“如果你的手有行善的力量,就不可推辞,要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行善。”(箴言 3:27)
过去几十年,我的足迹跨越两大洲,辗转七个城市,搬家近三十次。告别从来不是我的强项。每一次变动,都伴随着分离的焦虑与痛苦,但面对新环境,也为我带来了新鲜感、勇气与创造力。一路走来,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就是在人际关系中遇见的“贵人”——“precious people”,那些真诚相待、在我困境中伸出援手的人。他们如同路上的天使,或许之后未曾再现,却化作一个个感恩的印记,滋养着我漫长的人生旅途。
南非断骨记

小时候,我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鲜少生病。直到16岁那年,一场车祸改变了我。那天,我兴高采烈地捧着一盘卤鸡爪(是一个中国妈妈特地为我做的),辗转坐公车,准备穿过家门口那条没有斑马线的马路。就在这时,一辆重型摩托车高速驶来。我惊慌失措地停住脚步,却还是被撞飞,倒在马路中间。没多久,我坐上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救护车,被送往当地医院救治。时间不详,邻居辗转找到父亲,我才得以进入手术室。由于粉碎性骨折,术后我的腿上打上了厚厚的石膏。
整整半年,我无缘校园生活。爸妈把床搬到一楼,吃饭、如厕都在大厅完成。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凡事需要别人帮助的无力感。生命中许多功课,并非书本所教,而是在困境和意外中获得,因为有人愿意无私地爱护你。母亲当时正在台湾照顾她病危的父亲,得知我出事后,立刻放下心中的难过,飞奔过来照料我,甚至最终没能见外公最后一面。
学校里有位男同学得知我出事后,天天放学后绕道我家,耐心讲解当天的课程和作业。正因有了他的帮助,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除了亲人无私的付出,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朋友”的重要。从那场意外开始,我学会了如何体恤他人生活中的不易,感激那些曾经的善意和陪伴。
香港出痘记

1995年圣诞节前夕,我离开了生活近十年的南非,因工作调动来到香港,开启了大中华区的新生活。初到这座多元文化交织的城市,节奏急促得令人眼花缭乱。虽说高效与专业令人钦佩,但人与人之间却少有那种缓缓流淌的温情(或许,那是我尚未领略的独特韵味)。我成长于浓郁乡土气息的台湾,青少年时期又沉浸在非洲热烈奔放的文化氛围中,而香港这座中西合璧的都市,却让我初感陌生与疏离。每当我尝试以友善的问候打破隔阂,往往换来的是礼貌的冷淡;向身边姐妹们表达关怀时,回应多是简短的“谢谢”(直到后来,我才渐渐理解香港人那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一方面努力学好语言,逐渐融入这座城市;另一方面,也试图重新认识那些同为华人的香港朋友。
不到三个月,我便能用广东话进行基本交流,听懂七八成对话,工作生活渐渐步入正轨。然而有一天,平时少发烧的我突然高烧不退,身上冒出许多痘痘,并迅速蔓延全身。诊所医生诊断是成人水痘。打电话给母亲询问我是否曾接种疫苗或发病,她也不清楚。医生告知我需居家隔离休息,等待水痘痊愈,同时避免传染他人。
身处人生地不熟的他乡生病,孤独与无助感油然而生。幸好此时,身边出现了像母亲般年长的属灵师傅Elizabeth。她几乎天天隔着门为我送来食物。临近一周,她担心我被封闭寂寞憋闷,便驾车带我到香港山顶兜风。哪怕只是静坐车内,望着这座曾陌生的城市,我的内心充满难以言说的温暖与感动,因为有人知道我此刻真正需要什么。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于一个漂泊在外四十年的人而言,这句话尤为深刻。我更加明白:珍惜当下身边的每一个人,没有人理应理所当然地出现在我们生命中。每一段相遇都是上帝精心安排的礼物,值得我们用心守护与善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Jenny 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