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并且造男造女。在他们被造的日子,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创世记》5:1-2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传道书》3:11-12
热情善良的南非人
生于70年代普通的台湾家庭的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远赴异乡。那时的我,对自己的家乡还不甚熟悉,世界只局限于亲友邻里和学校同学。熟悉的旋律还在耳边回荡:“晚风轻拂澎湖湾……坐在门前一遍遍幻想……这绿岛像一只船,在夜里摇啊摇……”对我而言,这些地方仿佛只是想象中的远方,谈不上什么深刻的体悟。

记忆回到1986年,那年我还未满15岁,人生第一次出远门乘坐飞机,一下子就绕过大半个地球,抵达非洲南端最富裕的国家——南非。“去那儿干嘛?”刚宣布这个决定时,身边的人都满是好奇。当我解释说是去读书时,大家更是觉得不可思议。那个年代流行的是去英美留学,几乎没听说有人会选择第三世界国家读书。偶有去南非的,多是去拓展事业,像我这样跟随父母去读高中,实属少见。
初到陌生的环境,难免有些许紧张和不安。但令我惊喜的是,这个世界原来居然有那么多有趣又可爱的人。不夸张地说,在南非居住的第一个城市——布隆方丹(Bloemfontein,南非三大首都之一,司法首都)时,那里不少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见过中国人。曾有好几次,开车路过的人见到我,竟然急刹车,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起初我总是很不好意思,勉强挤出微笑化解尴尬。时间一长,脸皮也厚了,心里还会嘟囔:“看什么看,没见过中国美女啊!”更让我惊讶的是,南非人对中国人很是感兴趣,而且带着暖心的友善。他们以为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人人都是丹凤眼(幸亏我不典型),都很聪明、勤奋,总体印象极佳。
80年代,种族隔离政策尚未解除,社会依然充满种族歧视。我们住在白人区,上白人的高中,每个白人家庭基本都有一至三个黑人保姆和园丁,他们居住在庭院里的小屋。尽管如此,几乎遇到的所有人都热情友好,即使语言沟通不畅,大家还是会赠送食物和发出各种邀约。记得刚搬进新家那天,邻居送来满满一篮水果和美食。没隔几天,又邀请我们去家中做客。路上经常会有陌生人面带灿烂微笑远远打招呼。起初我总会下意识回头以为他们招呼其他人,生怕自作多情。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到心灵深处对于自由和包容的向往。
南非人的热情彻底颠覆了我从小耳濡目染的那套“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观念,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与羁绊。神造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我们各自精彩地演绎着祂的美好形象。只说肤色与人种的丰富多样,“无论红黄黑白棕,都是耶稣心所爱,耶稣喜爱世上所有的小孩……”这句儿歌,也变得有了真正的意义。
人物篇——Miss Zahn
我父母比我早一年到南非工作。出发前,除了叮嘱我完成台湾九年义务教育,顺利初中毕业外,还让我抓紧时间去补习英文。
我自小不是学霸,小学常因爱说话或成绩不理想被处罚,甚至被罚青蛙跳、挨手板心。父母对我的学习向来不强求,也鲜少打骂。印象中,唯一挨过比较狠的,是有次初中语文不及格,被姐姐狠狠揍了一顿,甚至被打到口腔诊所报到。多年后,我反而感激那一巴掌,算是真正打醒了我,让我从后进班奋发图强,终于考进了“尖子班”。
既然语文都不算太好,可想而知我的英文水平也差到哪里去——还有过30分惨案。为了南非之行,我硬着头皮去上美语补习班。老师问:“What’s your name?”我紧张得只好反问:“What’s your name?”事实证明,现实远比想象还要严峻。南非采用英制教育,有11种官方语言。第一语言是英语,第二语言是南非语(Afrikaans)。开学第一天,我像个小孩一样放学后抱着妈妈掉眼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和恐惧。幸而这次父母特意为我请了家教。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有私人家教,待遇前所未有。
她叫Miss Zahn,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精通多国语言的德国女教师,一直热心辅导中国学生。我就读的白人学校中,那时台湾来的学生还不到十个,大家情况相似,都是随父母到南非的。Miss Zahn不仅帮助我强化英语、南非语,更针对各学科中的英语专有词汇给予辅导。有了她的帮助,开学不到半年,我所有学科基本跟上,并实现“零挂科”。

我和Miss Zahn的关系也很特别。高中最后一年,我父母因工作调回台湾,而我还剩一年才毕业,正准备申请当地大学。思来想去,回台湾也赶不上联考,只好独自留在南非。父母十分信任Miss Zahn,把我托付给她。于是,我搬进了她的公寓,成为她第一个收留的中国学生。我们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迥异,几乎没有交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与非亲非故的人长期共同生活,体会到全方位的熏陶——不仅是语言和饮食,还包括生活方式甚至信仰的初体验。
每逢周日清晨,我都会随她去教堂礼拜。她向来尊重我的隐私,从不强行灌输她的观点。生活在异乡,有很多孤独、无助与困惑,与不同的人如何相处、对家人的思念……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泣,这些都是青春里真实的时刻。
回首那段时光,难以想象后来几十年竟还会邂逅那么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与性格的有趣灵魂。正是与Miss Zahn的朝夕相处,为我往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人际基础。每一段关系都值得珍惜与感恩,即便有挑战,也正因如此才能学会尊重彼此差异、接纳他人独特的存在。她是第一个让我认识到:与人相处原来可以如此有趣与美好的人。